首次購物請先將商品加入購物車
再點擊購物車按鈕前往結帳

您可以透過登入網站,修改基本資料、查詢訂單進度與填寫匯款資料功能。
輸入您購物時所使用的電子郵件後,系統將自動發送密碼重設信函,請前往收取並依內容指示操作。

執中貫一《中庸聖訓講記》

類別
作者 林榮澤
出版社 一貫道學研究院文獻館
出版日期 2013 年 07 月
ISBN 978-986-5904-14-2
規格
  • 355頁/23 x 17 x 2 cm
定價 NT $320 優惠價 $224
數量

海外訂購請勿直接下單,請點擊海外訂購後報價。

海外訂購
  • 試閱內容
  • 詳細說明

【序言】

研究天人一貫之旨

民國廿六年(1937),白陽紀元第卅二年,師尊頒訂《一貫道疑問解答》一百二十題。特別將「研究天人一貫之旨」列入〈道之宗旨〉中。可見師尊對孔夫子所言:吾道一以貫之的道理,有很深刻的體悟,深知天人一貫之學,正是聖人的「絕學」,只可惜二千多年來,一直缺少深入的研究與發揚。師尊為了繼此往聖之絕學,特別將這項列入要旨中,明訂為本道之研究重點。然而,由於官考重重,這項道之宗旨的重要內涵,隱沒在不斷修改的版本中,以致後來的一貫弟子,知道師尊版〈道之宗旨〉原義的,可能不多。

民國四十三年(1954),白陽紀元第四十九年,師母孫慧明安然抵台,道脈正式由神州轉蓬萊,開啟「收圓顯化在古東」的契機。一篇篇來自理天的訓文,是天書也是家書,每一篇都代表上天的一個顯化,留下千萬篇寶貴的訓文,合成二十世紀以來,人類最偉大的一項心靈資產,其中所蘊含的無窮道理,以及來自天界的重要訊息,正是當代研究天人之學,無可替代的重要資產。

本書選擇《中庸聖訓》一篇作探討,經六次合計十二小時的課程講述,才將第一篇首章的三綱領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」十五個字的訓文講完,整理成本書。講述的過程中,只有無限的感動與讚嘆可以形容,一次次驚嘆於聖人的智慧,漚心瀝血,對此「天人一貫」絕學之闡發真是何其幸運,今生今世得讀此部聖訓,只有無限的感恩。

 

《中庸聖訓》的由來

這部聖訓是產生於民國九十七年(2008),白陽紀元第103年,從農曆新年初三日起,到九十八年(2009)四月,共分成五十場法會完成。《聖訓》是將中庸首張的一百零九個字,分成五十次法會,由不同屬名的仙佛,在不同的六個國家,逐字降鸞批成訓中訓,以完成中庸首章的訓文。

 

《聖訓》對首章三綱領的詮釋

《中庸》首章的三綱領: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」共只有十五個字。再《聖訓》中,針對這十五個字,共用了一百一十二行,每行十四字,共一千五百六十八個字來詮釋。詮釋的方式,包括「底訓」及「訓中訓」,共有兩層的內涵。根據〈一貫道訓中訓〉一文的探討,一貫道飛鸞釋經的「訓中訓」,如果依據傅偉勳所提出「創造的詮釋學」來看。所謂的訓中訓,就是整篇訓文所要表達的最核心之所在。以下就《聖訓》首章的三綱領分述如下:

(一)天命之謂性

如〈訓1〉所示,整部《聖訓》首章的訓中訓,都是行草的字體寫成。在表達的方式上,是先由底訓開始,每行二句,每句七字的七言體詩,共十四字一行。 以「天」字為例,共批出十行的底訓後,從中再選出行草的「天」字訓中訓。其他的一百多個字也都是如此,經集結而成《中庸首章聖訓》。

《中庸》三綱領的第一句「天命之謂性」,在聖訓的詮釋上,是用了四十行,每行十四字,共五百六十個字來闡述,而且是採兩層義理的訓中訓方式來呈現。因此,單就《中庸》的第一句,就用超過五百六十個字來闡發其內涵,這就是一貫道訓文詮釋傳統經文的特色。先就第一句「天命之謂性」的訓中訓內涵來看:

我們來自美好清靜的地方

帶著慈悲公正和諧善良

擁有吉祥圓滿的力量

天賦本性尊貴而且高尚

立誓保持原始純潔赤子模樣

和天地聖賢仙佛感應相通並發光

心靈的滿足喜悅滋潤生命更芬芳

譜出動人樂章

上述這段「天命之謂性」的訓中訓,就是由底訓中,按字的筆劃順序,將字挑出來,合成的一篇訓中訓。顯而易見,這段訓中訓,就是在詮釋「天命之謂性」的意義。用的詞句簡明,也很生活化的道理,簡單、明瞭、易知、易行。將傳統的經典,重新用很生活化的道理來詮釋,而且是藉由開沙借竅的神聖化方式,這就是天人合一,天人共辦的表徵。

如果我們也將朱熹《四書集注》中,對此句「天命之謂性」的義理闡述,拿來與聖訓所闡發的義理內涵作個比較。朱熹闡述「天命之謂性」的義理說:「命猶令也,性即理也。天以陰陽五行,化生萬物;氣以形成,而理亦賦焉,猶命,令也。於是人物之生,因各得其所賦之理,以為健順五常之德,所謂性也。 」按朱子的說法:天命即天道之流行,而賦於物者,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。朱子的《四書集注》一向被公認為詮釋四書的範本,我們將這雨種詮釋拿來作-比較,可以發現:朱夫子的詮釋,對知識份子而言,或可接受,但如果是一般人,平日不常讀文言文的,恐怕也是不容易了解。但《中庸聖訓》對「天命之謂性」的詮釋,從訓中訓的內涵來看,很容易就能讓人了解。這也就是本部訓文的特色:簡單、明瞭、易知、易行。如上「天命之謂性」的訓中訓所示:看來像是用新詩的型態來呈現:主要是將人的來源,及人來到人世間,到底所為為何?這些人生的大問題,透過對「天命之謂性」的詮釋,給出解答。換言之,《中庸聖訓》在詮釋上,認為「天命之謂性」這句開頭的話,是在講人的來源,及人來世間應該要做的事。訓中訓上說:「人是來自一個美好的地方,帶著慈悲公正來到世間,擁有吉祥圓滿的力量,要來治理世間。這項天賦是非常的尊貴高尚,能和天地聖賢仙佛感應相通,並發出生命的光輝。這也是人來到人間的主要目的,讓心靈滿足喜悅,散發生命的芬芳,最終能譜出生命美好的樂章。」所用的字句,都是一些淺顯易懂的話,將古代的經典,賦予現代的義涵。

此外,最大部份的「底訓」,則是蘊藏豐富義理內涵之所在。就「天命之謂性」的四十行底訓來看,單單「天」字就用了十行,一百四十個字來解釋。所寫成的底訓,每二行有一個義理內涵,十行共有五個意涵。首先是談人與天的關係「乘著願力到世間,毋忘當初之誓言;義精仁熟來表現,真善與美化大千」,再度提及人來到世間,已有六萬年,由理天乘著願力來到人間,為的是要化世間為美好的世界。其他的四個內涵,大致是說:要能化世間為美好的世界,必需懂得二六時中的修持方法,讓智慧湧現,這種智慧是來自上天所賦予的美好本質,如果能善加利用,就能在三界十方來來去去,渡化眾生,而不落入輪迴。「命」字的內涵有四項,指的是天賦美好的善能量,要懂得發揮就能事事圓滿。「之謂」的內涵則有七項,談的主要是,如何能善用上天所賦予的美好本質。最後的「性」字,有四項內涵,談的主要是如何盡性而行,成就一位感動人心的聖賢。

綜合「天命之謂性」的內涵,最重要是在闡述「天」與「人」的關係,共有九項重要義理內涵如下:

1、人是「天生地養」,人的來源自於「天」,到這娑婆世間已有六萬年。

2、人來到人間,是乘願而來,奉 老母之命,要來人間治理世事,接受鍛煉,謂之「乘願化大千」,以祈能從原佛子成就為「佛」。

3、人要能治理世間、接受鍛煉,靠的是上天 老母賦予吾人的這份「永不改變的美質」。

 4、只要懂得「二六時中存正見」,長持聰明智慧心,這份美質的妙智慧,就會像泉湧般的妙用無窮,讓我們能在各種挑戰與困境中,皆能「不勉而中樂無邊」。

5、二六時「中」就是用「中」。用中就會得到智慧的正見。

6、不勉而「中」就是「中」用。中用就能洽到好處樂無邊。

7、「中庸」講的就是「用中」與「中用」的道理。

8、既是乘願而來化大千,就要長存慈悲的志向,在時空中來來、去去(三界來去慈志堅),為的就是教化眾生,搭救原胎佛子,同助瀰勒化人間為淨土,渡回九六億原佛子回理天故家鄉。

9、這是千古未有的大因緣,是非常有意義價值的一件大事。你我要齊心奉獻,讓眾生共享天賜之恩典。

以上這九項內涵中,比較特別的是將人的來源,來自於「天」,有清楚的表達,人來到人間為的是要治理世間、接受鍛煉,所憑藉的是上天賦予的「永不改變的美質」;不過要能啟動這美質,必須懂得「二六時中」的道理,就能擁有像泉湧般的妙智慧。二六時中就是「用中」,不勉而中就是「中用」,《中庸》講的就是用中與中用的運理。

整個來看,這篇訓文,基本上是將傳統《中庸》經典的內涵,演義成易知、易行,很生活化的詮釋,表面上看來,好像變得更多字義來詮釋,但實際上是繁中有簡(指訓中訓而言),簡中有繁(指底訓而言)。從以上的「天命之謂性」訓文來看,很清楚了解。

 

(二)率性之謂道

如上〈訓2〉所示:同樣的形式,《聖訓》對「率性之謂道」的詮釋,共用了三十七行底訓,每行兩句,每句七言,共計五百一十八個字。再從底訓中,抽出「率性之謂道」的訓中訓如下:

美好的永恆的大生命花園

我用純真自在從容灌溉至誠的種子

忠孝節義仁慈與知足感恩的花

一一生長綻放

燦爛豐富之景像啊

就像和煦明媚的春天

讓心靈無比舒暢歡欣

也把愛傳播世界各地

訓中訓是整句詮釋的核心,看來用詞很淺白口語,不似文言文的難懂,但闡述的義理內涵,卻具有豐富的啟發性。將「率性」的道理,比喻成灌溉栽培自性中美好的大生命花園,種下至誠的種子,可以綻放出忠孝節義與知足感恩的美麗花朵,還能將這份美好的愛,傳播到世界各地。這樣的詮釋方式,雖是異於傳統的正規詮釋,但對一般人來講,卻是易知、易懂的現代詮釋。相較於朱夫子在《四書集注》上的解釋,率性之謂道的意思是:「率,循也;道,猶路也。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,則其日用事物之間,莫不各有當行之路,是則所謂道也。」將「率性」解釋為依循其性之自然,天地萬物都各具其性,率其性之自然而行,就是 「道」。這樣的說法,是理可通曉,但似乎難在日常生活中應用。一貫道的天書訓文,試圖透過飛鸞釋經的方式,將傳統的經典,賦予現代義理的詮釋,這是可能看出來的現象。

此外,就「率性之謂道」的三十七行底訓來看,「率」字就用了九行,一百二十六個字來解釋。所寫成的底訓,每二行有一個義理內涵,共有四個意涵。主要在闡述如何「率」性的問題,就是要善用上天賦予的這項美好本質,但要做到「事來則應,事去則靜」,心無掛礙,應用得體,善惡分明,最終是要成就一位白陽的「真英賢」。因此,整篇「率性之謂道」的重點,就在闡述如何經由率性,來成就一位真英賢的十項要領,如下:

一位白陽真英賢,他擁有世上最富有的寶藏,經由明師的指點,得到了開啟,透過慎獨的功夫,時時刻刻以真人當家,進而觀自在菩薩,得清靜法喜的本真,不離佛心。至於要成就一位白陽真英賢,則有十項要領,只要力行,必能成就:

「中」:二六時中不離佛心

「放」:放得下心中不該有的執著

「克」:克已復禮開創聖業

「無」:無憂無懼性光明

「觀」:時刻治心觀念

「鼎」:具天地氣象、人中之鼎的氣度

「柱」:散播真理的上天支柱

「率」:率性而為盡情實踐理想

「化」:三界十方化大千

「明」:明心見性真英賢

以上所講的十字訣,就是要「率性」的十個要領。其關鍵還是在第一個「中」字,也就是要能「二六時中」。二六指的是十二時辰,等於是一天的二十四小時,或言之,二六時中,就是分分秒秒都不離「用中」,這必須經由明師的指授,才能找到 二六時中的方法與要領。

 

(三)修道之謂教

如上〈訓3〉所示,《聖訓》對「修道之謂教」的詮釋,共用了三十五行底訓,每行兩句,每句七言,共計四百九十個字。再從底訓中,抽出「修道之謂教」的訓中訓如下:

真修道者

保持仁心慈念 道理要能實踐

用真誠懇切真修實煉時

時清明日日嘉勉

切莫只做表面 嚴律己常檢點

他人是非不多言

說道德行仁義

無愧於朗朗地和天

堅心篤志永遠不改變

就以上訓中訓的內容來看,是用很淺白的生活化道理,闡述何為《聖訓》對修道之謂教的核心詮釋。《聖訓》認為一位真修道者:「要能保持仁心慈念,將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實踐;用真誠懇切的心,來修煉自己,做到時時清明自己的起心動念,日日嘉勉自己;不做表面功夫,嚴格要求檢點自己,而不談論他人的是非;平常多說道德行仁義,做到無愧於天地,心志堅定永不改變。」如此的詮釋,用在平日的修行是很清楚易懂的。再來看看朱夫子對「修道之謂教」的詮釋:「修,品節之也;性道雖同,而氣稟或異,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;聖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,以為法於天下則謂之教,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。」不同於《聖訓》著重於真修道者的詮釋,朱夫子將修道,解釋為聖人因人物所當行而品節之,作為天下共通的遵循法則,謂之「教」。

此外,就「修道之謂教」的底訓來看,共三十五行,七十句,四百九十個字。 其中的主要內涵,是在詮釋「修道」的意義。《聖訓》在這裡將「修道」解釋為成就自己智慧的方法。有如下的闡述:

「修道」是為了成就自己的智慧

修道的目的在成就自己的智慧,成就自己的智慧,為的是要教化眾生。教化眾生是一種悲智雙運的過程,智慧會不斷增長,一切都來自真實的鍛練所成就的 真實智慧。因此,「修道」的內涵,就是成己成人的過程。為了成就自己,所以要教化眾生,為了教化眾生,所以要遍學一切法,以渡化十方的眾生。

道要如何修,修道的要領是什麼?在「之謂」的底訓中,提到修道的五個要領。

*真誠不虛偽

*二六時中觀照自性

*誠懇謹慎的態度

*覺照警惕自己的言行

*克念作聖行菩薩道

 

修道的目的在成就「教」化眾生的智慧,在「教」字的底訓中,列出來教化眾生的內容是什麼?

眾生容易在紅塵中迷失的原因,在於心中對現象界的種種執著放不下,因執著而造業,因業力而輪迴,以致流浪生死,長沉苦海,難以解脫。

因此,一位白陽的天使,要教化眾生,首要是讓眾生能從輪迴生死的長河中,覺悟自己生命的來源與歸宿,如此才能停下迴輪的腳步,而不再隨波逐流,成為生命的中流砥駐。

接下來,師父引進門,修行在個人。修道就是在逆流而上,力爭上游。只要能了解修道的重要,知道道如何修,會不斷的力爭上游,不再隨波逐流而下,終將回歸理天的故家鄉。

逆流而上的修道歷程,就是個人立志、立德、立品的過程,立志是愿力的呈現,培德靠真功實善,品格是修道的智慧展現。這「三立」只要能守好,永不改變,就能達本返原,認中歸根。

 

結語

如果將《中庸》首章三綱領合起來看,「天命之謂性、率性之謂道、修道之謂教」。一般簡單的解釋是說:「上天賦予人的氣稟叫做本性,依照本性的自然去做的就叫正道,修明正道的準則叫做教化。」本篇《中庸聖訓》,單單這三句就用了一百一十二行,每行二句,共二百二十四句,每句七字,共一千五百六十八個字來詮釋。這是由原來只十五個字,每字都採訓中訓的模式來演繹,如果加計底訓及訓中訓,總共用的字數就有近一千六百字,如此以詮釋《中庸》首章三綱領的意義。所以,就這些用字的內容來探討,其中所要表達的內涵有那些?這就是本書講述的重點。經由六堂課的講述,我們大致可以了解,《聖訓》對首章三綱領的詮釋,比較特殊而有異於一般解釋的闡發,有以下五項:

(一)天與人的關係:人的來源,是來自「天」上,一個美好清靜的地方。

(二)人的天賦:人來到世間,具有天賦本性尊貴而且高尚的美好本質,擁有吉祥圓滿的力量,並帶著慈悲公正和諧善良的心。

(三)率性的目的在發揮天賦的美好本質:如何能發揮美質,就要有「二六時中」的功夫,謂之「率性」。

(四)要能分分秒秒都率性守中,必須做到十字要領:中、放、克、無、觀、鼎、柱、率、化、明。以此來時時觀照自己。

(五)修道的目的在成就自己的智慧:透過二六時中的修道功夫,成就具有教化眾生的智慧能力。

以上這五項,正是《中庸聖訓》首章傳達給我們的「天人之學」,包括人的來源問題?天賦的本性?率性如何做?修道的目的?等的這些問題在《聖訓》中,都有清楚的闡述,這部份正可以啟發我們,對《中庸》首章三綱領的理解,有更多元的思考。

【目錄】

概述

《中庸聖訓》的由來

《中庸聖訓》本文

天命之謂性

率性之謂道

修道之謂教

 

海外訂購須知

很歡迎您訂購本院藏書,海外因不同位置產生之運費不盡相同,須請您先至"聯絡我們"留下您的訂購訊息,我們將會儘快與您聯繫!
取消 確認